最新消息
關於正青春
由來
局長的話
計畫主持人的話
製作團隊
青少年扮戲
關於《倒彈》
演出的話
線上演出
歷屆作品
青春創藝
報名方式
影片徵集
青春實驗舖
戲劇扎根
校園推廣
線上工作坊
藝術啟蒙講座
合作夥伴
聯絡我們
歷屆作品
2020 第六屆
《出脫tshut-thuat》
詳細內容
2019 第五屆
《共振 resonance》
詳細內容
2018 第四屆
《發角 huat-kak》
詳細內容
2017 第三屆
《萬花筒kaleidoscope》
詳細內容
2016 第二屆
《在路上 on the road》
詳細內容
2015 第一屆
《少年蒙太奇》
詳細內容
2020 第六屆《出脫 tshut-thuat 》
演出介紹
「出脫」也作為「出挑」、「出跳」。在經典《紅樓夢》中作為描述青春期間少年體態容貌轉為美好出眾的樣子。在臺語和客語中為出息、成就,意指為個人的前途或努力向上的志氣。青春期青少年容貌、體態、身心開始蛻變,是人生過渡為成年很重要的轉捩點和分水嶺,《出脫》以此為發想,將少年少女們生命中各式故事,以及對未來的期待展望和疑問,串連拼貼演繹為舞台上的絕妙風景。
劇評摘錄
劇場在此時成為他們心靈的歸屬,來自社會的歧視、壓迫與不被理解,通通被拋諸腦後;此時此刻,他們在劇場裡找到了認同,找到了友善與包容,劇場成就他們青澀生命中的那道光, 照亮了青春,也讓虛偽的大人世界無所遁形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青春本就不該被遺忘,「出脫」也不該只有一種定義,這群青少年用《出脫》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讚。
(文/游富凱 PAR表演藝術雜誌)
2019 第五屆《共振 resonance》
演出介紹
「物理上共振(resonance)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振動頻率相同,當一個物體開始振動,會引起其他物體一起振動的現象。自然界共振現象包括聲音、電磁、地震、單擺等。每個人皆有自己的磁場,看不到但可感覺得到,並會與他人或其他物品、生物互相影響。開心頻率會共振給身旁的人,低潮情緒也會相互影響。只要自身改變,環境就會改變。青春期是認識自我,過渡為成年很重要的轉捩點和分水嶺,《共振》以此為發想,鼓動激發多元潛能、共鳴聲響,創造成為新世代共振光景。
劇評摘錄
《共振》是一封致青春的惡情書。青春的閾限儀式不再與外界隔離,歷經創作轉化,劇場是重新記憶青春之殤的方法,改寫遺憾的手段,當他們擁有打造出一把想像力鑰匙的能力,便可創造出安置青春之虛擬空間,剝除掉宗教力量之後,在永遠書不盡的青春裡,在壞掉且腐朽的傷口裡,讓遺憾謝幕,才能不驕不躁地前行,抵達成年之境。
(文/黃資婷 PAR表演藝術雜誌)
2018 第四屆《發角 huat-kak》
演出介紹
發角本指獸類動物開始長角的過程。俗語也有「發角就愛磨」,也比喻著青春期青少年和成人、社會間的磨合階段。Huat-Kak台語讀音也可為發覺,青春期是人生很重要的轉捩點和分水嶺,青少年需要藉由認識自己,來建立信心和目標。透過戲劇的洗禮,為青少年打開一扇窗,讓他們的意識思想、想像創造力從此可以自由奔馳,儲備足以通往世界與未來大道的力量。
劇評摘錄
「發角」(Huat-Kak)這個十六歲「轉大人」的命題直接聚焦高中生生活,從源源不絕的生命命脈挖掘出他們各自長角的過程,然後集體拼貼成演譯的生命劇本。戲劇在此成為了敘事治療的目的,記下生命中的重要記事,重述生活、發現自我,達到安頓青春徬徨時的轉化作用。
(文/林佳靜 表演藝術評論臺)
2017 第三屆《萬花筒kaleidoscope》
演出介紹
萬花筒的英語名稱KALEIDOSCOPE集合希臘語KALOS(美麗)、EIDOS(形狀)和SCOPE(觀看)。花樣般的年紀、美麗的青春,就像萬花筒裡變化萬千的景色。劇場—如同萬花筒般是門綜合藝術,透過各種元素形狀的組合,旋轉筒芯觀賞,從而獲得各樣的新鮮構圖及不可思議的圖案。
劇評摘錄
「當我們往往認為以青少年有限的生命經驗並無法說出太完整、動人的故事,反倒是我們用了刻板印象、成為制約,他們的故事題材豐富地擠爆了成人的想像空間──有校園生活(社團、人際相處、談戀愛等)、親情(千玳的隔代教養故事,有種電視劇《花甲男孩轉大人》裡阿嬤的味道)、復刻上一代的記憶等。……整體看來卻不乏味。在咀嚼過後,會有生澀卻又回甘的生命況味,正被劇場語言所消化。……《萬花筒kaleidoscope》頗有深度的手筆是:在進入尾聲前,讓幾位演員走到舞台前講述自己面對「親密朋友/親人的死亡」的思念與告白。其不僅調和與豐富了整齣作品的結構與基調,更再一次地告訴了我們:青少年所面對的、所感受的都不比成人少(甚至更多、更澎湃),不能以生命經驗來框限他們。」
(文/吳岳霖 表演藝術評論臺)
2016 第二屆《在路上 on the road》
演出介紹
「在路上」是一種過程與狀態,因為一路上什麼都可能發生沒有預設,多元包容,勇敢挑戰,跟極限拔河,才能綻放動人的青春力量。計畫主持人呂毅新運用口述歷史劇場和蒙太奇編導風格,演繹出屬於年輕世代自由靈魂、奔放歲月的人生光影。
劇評摘錄
編導(呂毅新)運用集體創作與蒙太奇的手法,將參與青少年的生活經驗串連成既幽默詼諧又感人的演出。故事的內容包羅萬象,從一個少年悲慘的蘭嶼之旅、二個少年的寫生過程、一個不得不放棄的夢想、幾個正在追求的夢想、一個小耳症女孩的羽球國手之路、一個逝去親人的生命、一段消逝的友誼、一個如同打電玩魔王般累人的上學日、一個對家庭事業的想法與父親的關係、到臺南大地震等。這些看似不相關的題目,在編導的巧手下,織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十六歲風景,在看似青澀的年紀中,展露出對生命的熱誠、體現生命中的無奈、與克服困境的衝勁。
(文/蔡依仁 表演藝術評論臺)
2015 第一屆《少年蒙太奇》
演出介紹
以非線性方式,串連青少年關心議題與奇想,拼貼出他們專屬各種生活片段與幻想虛擬世界。
劇評摘錄
《少年蒙太奇》的少年少女們,用真實的故事輕敲觀眾心房。他們的故事,讓我們有時笑、有時落淚。他們用微笑、或自我解嘲、或將眼光投射在「當下」的樂觀,用劇場豐富的語言,把心底的恐懼具像象地肢體舞臺化。他們的故事重重地敲在觀者胸口,直沖腦門。他們的掙扎如同一面稜面鏡,照向觀者自身,探照著通往回憶的路。讓臺下的我想起那些曾經有過的青春夢。也再次提醒自己,並輕聲地問:你是否仍願意付出勇敢?
(文/羅家玉 表演藝術評論臺)
點
我
看
演
出